新观点

中国“佛系”世代:年轻人为何不爱社交、不想生子,只想“等青蛙回家”?


一款来自日本的手机游戏“旅行青蛙”最近在中国互联网窜红,下载量创下第一名,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发评论按讚。不过,这款游戏受到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也引起互联网讨论,分析这样的游戏走红,反映出中国近代的社会现象。

中国“佛系”世代:年轻人为何不爱社交、不想生子,只想“等青蛙回家”?

“旅行青蛙”是日本一家叫作Hit-Point的游戏公司,去(2017)年开发的iOS及Android智慧手机游戏。玩家在游戏中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为一只青蛙“准备出游用品”。

在这款游戏中,玩家无法控制青蛙的行为,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在庭院中收集充当货币用的三叶草,而玩家可以在虚拟商店中,用三叶草购买青蛙的旅行用品,并且在家中,为自己所养的喜欢旅行和冒险的小青蛙准备外出旅游所需的便当、护身符、道具等用品。等到行囊准备完毕,青蛙便会自行出游,其出发时间、目的地与旅行时长皆不定,玩家只能等待小青蛙在外头邮寄回来的照片才晓得牠去哪里。

《““““中央社””””》报导,中国网友称这款游戏是“佛系养蛙”,理由可能是等待过程太过“禪意”,不过,这样近乎枯燥乏味的等待过程,却意外赢得广大白领的喜爱,有空就打开手机,看看小青蛙回家没,顺便收割三叶草。

“旅行青蛙”在只有日语版本的情况下,於2018年1月20日登上了中国App Store免费游戏排行榜榜首。

n23a00_p_01_02

图片来源:旅行青蛙游戏画面

为什么风靡旅行青蛙?

《AI财经社》报导,这款游戏的开发时间大约10个月左右,只有4名开发人员,初期预计的目标是100万下载量,但是现在(截止至2018年1月23日)苹果商店下载量已达成360万。该公司的企划负责人上村表示,为了让日本以外的玩家也能尽兴,近期会讨论将游戏“本土化”,锁定目标以中国玩家为首。

为何中国玩家,会对这样单一的游戏如此风靡?中国媒体近日也有多种讨论:

《新京报》评论指出,中国空巢青年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孤身一人,没有太多朋友,也没有业余娱乐。生活的诸多不顺意,最终让空巢青年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空巢感和无归属感,他们与人群背离,在城市的繁华之外找到暂时的精神抚慰。

《中国新闻网》报导,“旅行青蛙”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的“反社交”,更指出“在几乎每个软体,恨不得时时刻刻与你产生联系的年代,那只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自己旅行的青蛙”,简直是一股清流。

中国《钱江晚报》也分析,旅行青蛙的流行,反映出中国的年轻人,已经开始走向低欲望社会。报导指出,2014年,日本出现了一个新的男性名词“佛系男子”,这些男性嫌谈恋爱太麻烦、不想费神费时间,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后来,这个词被引入中国,并在互联网上引爆。

报导指出,在杭州,甚至有玩家包下整幢楼,打出巨幅“寻蛙启示”。

青蛙

Photo Credit:每日头条网站截图

《中国新闻网》也分析,“旅行青蛙”操作简单,便於碎片化时间娱乐,极具传播力、附着力很强。即使当前游戏官方仅有日语版本,但对“入青蛙坑”没多少阻碍。

无聊到不行的游戏为何爆红?医师揭示心理因素

为什么养“蛙”游戏却会大规模流行?精神心理科医生卢美妏,也在脸书上分析中国年轻人不想社交、不想生娃,却想“养蛙”,背后的心理状态。

卢美妏指出,透过游戏,青蛙成了生活中少数“安全型依附”的对象,人们不用担心被伤害、不用担心失去、不用担心自己不符合对方的期待,这段关系让人感到稳定又踏实。

蛙不干涉你、你不干涉蛙,不会过分的介入对方生活,在完全零对话的关系中,时不时捎来照片、带回的伴手礼、有事没事回家坐坐,我们知道这是重视,你心里有蛙、蛙心里也有你。

卢美妏认为,在旅行青蛙中,玩家与蛙的关系可以视为一种“矫正性人际经验”,人与蛙建立了安全健康的连结、学会在关系中自在独立,在游戏设置下用一种“有界限”的方式相处。

不过,卢美妏也指出,游戏中的虚拟关系无法替代现实社交,但可以做为一种额外的情感支持。游戏可以做一面镜子,投射出人们在生活中没有被满足的需求。

游戏外掛暗藏风险,手机资料恐外流

《北京青年报》报导,该款游戏受欢迎后,部分商家瞄准相应商机推出外掛服务,贩售在游戏中使用的货币“三叶草”,但外掛操作潜藏巨大风险,可能会手机资料遗失或被洩露。一名独立游戏开发者指出,“旅行青蛙”的外掛其实很简单,就是修改游戏资料。

报导引述苹果客服人员,表示如果购买“无限三叶草”服务,也就是通过外掛操作,让玩家轻易获得大量三叶草,除了造成手机数据、资料丢失等,也可能会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或是在操作中被安装木马软体,使设备在后续的使用中出现障碍”。如果用户同意对方进行远端操作,可能存在被盗取苹果ID帐号的风险,“商家很有可能藉此将用户的手机锁起来,趁机勒索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