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说

郑亚旗:反经验、反传统的IP运营


9月9日《奥迪·造物学:新物种商业方法》课程中,奥迪创新人物、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郑亚旗先生分享了其对于长线运营IP的心得,其独特策略在于:避免陷入IP的疯狂炒作中,不关注短期利益,更注重长线运营,只投入有商业模式的领域,而不急于进入无商业模式的新领域,用反经验的思路,保持长线IP运营的生命力。

郑亚旗:反经验、反传统的IP运营

奥迪创新人物、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 郑亚旗先生

(以下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有删改)

很高兴能有机会大家分享我的创业经验。我将把我最真实创业的经验,包括IP公司运营的想法与大家分享。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反经验”,我觉得我就是典型的反经验、反传统。所有的人见到我都会说:你就是没上过学那个人啊。我自嘲的说:我是全中国最有名的小学毕业生。我倒还有小学毕业证,可我爷爷却是一天学都没有上过,我爷爷最后在部队当到师级干部,最后在军校教马哲。我爸郑渊洁也是,他写了这么多作品却只上到小学四年级。所以我们一家都是“反经验、反传统”。

有很多人问我择校的问题,我觉得择校不重要,重要的是择老师。我可能当时就没有碰到好的老师,上学第一天我就眼见着老师把班上一个没有带语文书的女同学训斥了20分钟。现在想来,他可能是想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但学龄前老郑(郑渊洁)的教育告诉我要与人为善,尊重别人,不仅是人,像动物花草这样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当老师骂这个女生的时候我特别害怕,心想,怎么能这么对待一个活人呢?

整个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一个老师把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很痛苦。获取知识的过程本应该是特别快乐的过程,可中国的高中生高考完撕书、大学生毕业后扔书,都反映了他们并不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很多人问我,我与从学校毕业的人有什么区别。我自己觉得我特别爱学习,因为我什么都不懂,而且能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可能被老师摧残、被家长逼着学的小孩,长大之后,有了完全行为能力以后就再也不想学习了,因为他们被迫学了这么多年。这是教育的一个问题。

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因为八十年代初所有人的家庭条件都一样,我家住在一个筒子楼里边,共用一个厨房,周围都是煤气罐。老郑觉得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很危险,于是他通过他自己辛勤的劳动,让我们家的条件越来越好。我家从筒子楼搬到单元房再到公寓、别墅,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汽车也越换越好。

1992年,老郑买了一辆进口的奥迪200,等于让我看到了一个父亲通过他辛勤的劳动,让家庭条件越变越好。这种教育方式比上多少MBA都管用。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我可能从小就在反传统反经验了。

说到创业,在我二年级的时候,老郑跟我说:不管你以后上不上学,但你作为男孩,18岁之前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但18岁之后要什么不给什么。他很小的时候告诉我这个理念,让我在上学时候满脑子想的就是怎么挣钱,一直我都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18岁以后在家里要交房租、水电费,直到出来找工作时才发现原来并不是这样。

老郑为了发掘我的兴趣,从我没上小学开始就带着我去酒吧,让我看酒吧里的乐队,问我喜不喜欢,羽毛球、网球、唱歌他都发掘过。最终在1992年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一个东西,叫电脑,那个时候电脑还叫多媒体,我觉得这是一个什么都能显示的平面,很神奇。

那个时候电脑很贵,一个光驱就要一万五,可是老郑还是给我买了。93年我就开始上网,当年上网的全是精英。认识了电脑的从业人员,我就问他们怎么挣钱,天天跟他们聊如何赚钱,同时我也感觉自己跟学校的同龄人什么都聊不下去。

直到93年年底的时候,我认识了几个报纸杂志(跟电脑相关)的编辑,他们缺稿子,我就开始帮他们写稿。第一篇稿子我写了一整个版面的游戏攻略,挣了稿费。报纸寄来的时候,我给老郑看,他对我写了一整版文章游戏攻略没有任何感觉,只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怎么没有看见你出去寄稿子。其实,老郑从来不要求我要怎么努力,但是他还是把那篇文章装裱后挂在了墙上,并写了一句话: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老郑让我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什么日本漫画,美国电影,接触过后我忽然觉得:老郑写的故事一点不比他们的差,就是没有人来运营。这个念头让我萌生了帮助他做品牌运营的想法。

但是创业不易,我在拿到可以将老郑的作品改编成漫画放到杂志上出版的这个权利时,一点人脉也没有,老郑也不认识任何发行渠道。多亏之前积累的计算机知识,让我能将杂志从封面设计、排版到打样都由自己独立完成。完成之后,我就拿着样刊到北京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挨个询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发行这个杂志。这是真正做IP运营建立人脉的第一步。

当时的我跟现在的创业者一样,满腔热血,在有一家出版公司愿意发行后,我计算着能赚多少钱。“杂志发行一万我能挣多少?发行五万我能挣多少?等有钱了我怎么样怎么样……”可当前三期发行完,我把之前80%的积蓄都赔光了。当时同别人签的合同是赚钱大家平分,赔了全算我的。

在赔本后只能重新调整,其间过的很惨,最惨的时候,我能吃一个月的方便面,油也加不起,兜里就几百块钱,可还是挺了过来,并在一年后走上了正轨能与老郑谈继续运营IP的事情。

我从四个方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公司是怎么运营的:如何选择业务方向、反传统的业务运营、融资和人才。

IP公司,选择比努力重要很多。如果选错了,越努力错的越远。我是分这几点来选择业务的:

首先,不以变现为目的的IP运营就是耍流氓。

太多IP运营公司或者动漫公司,都是凭着热情做事。我觉得凭着热情和梦想做事特别好,但需要稍微接点地气。一家公司首先要做到的是,财务要持平,或者在不持平的情况下获取用户,占有了市场,这也可以。主要就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这一步都做不到的话,那么这家公司走不长远。

那些满腔热血,说要做强中国动画电影的人,很多动画、电影全都是自己投钱拍,拍完再去找发行商。这不符合市场逻辑。我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去想,做的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增加品牌知名度,为了赚流量,还是为了挣钱。我觉得很多事可以冒险,但不能拿全公司资源冒1%成功率的风险去做事。梦想得有,但一定要接地气。

其次,不逆行业而上。

很多人都问我之前皮皮鲁舒克贝塔为什么不做动画片,因为之前中国动画行业没有盈利模式,1-2万一分钟做出来的动画片,电视台购片也就100-200一分钟,只能靠补贴赚钱。有很多公司就是因为政府补贴政策而制作了低质动画。这个行为是我无法接受的,我们原则是不逆行业而上。

最后,选择对的合作伙伴。

作为一个文化公司,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就离死不远了。IP运营不能什么事都自己干,需要找最核心的合作伙伴。我们公司不到三十个人,图书发行只有两个人,2016年我们发行了1.5亿码洋的图书。但我希望等到公司上市的时候也不要超过60人。因为我们想只做最核心的内容业务,剩下的事情交由合作伙伴完成。

在公司运营方面,不要什么都亲力亲为,要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真正的轻资产就是人少,IP运营公司千万不能重资产。有一本商业书叫《基业长青》,它的作者找了20家互为竞争对手的同行业公司,经过研究发现:为什么很多大公司都倒了?因为它们投入的新业务是没有经过任何商业验证的,人云亦云,看到别人投入它们也过度投入,最后主营业务也被拖垮。

12年前我和老郑说,选择一个合作伙伴独家合作皮皮鲁系列图书。独家意味着什么?可以获得高版税、稳定的宣传投入、每年要求合作伙伴保证一个最低的销售量。有些出版社,渠道好,就缺独家资源,我找到其中一家出版社的社长,把对方利益考虑清楚,最后达成了这次合作。

此后我思考了如何能够提高销量的方法。签售是图书行业里最能带动销量的,签售几千本书,但会起很大的连锁反应。比如,这些小孩拿了签名书以后会在班里炫耀,会病毒性地帮你传播,进而带动一个区域的销售。它的长尾效应特别高。老郑的读者很多,几代读者都会去到签售现场,出版社给他安排的签售会超过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进行了12个小时。但签售过于辛苦,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于是我天天琢磨老郑有什么其他优势能促进销量。

老郑有口才,反应也特别快,而且他的读者没有听过他说话,于是我安排了他上电视节目。由于没有经验,第一次荧屏表现紧张,节目质量也一般。第二次去录制鲁豫的节目,鲁豫很厉害,一天可以录四个嘉宾,每个嘉宾两三个小时,还可以做到不看稿子。老郑那期鲁豫的节目录了三个多小时,没有什么需要剪辑修改,拆开变成两期节目,可没想到成为了当时近三个月收视率最高的两期。收视率一高,就获得了很多节目的邀请,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在两年之内做了上百场节目,通告费也越来越高。所以我认为任何事都能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式。

再说版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公司能做到只有两个发行的情况下,实现1.5亿码洋的销售,都能赶上一些大中型出版社了。因为所有内容核心都由我们亲力亲为,之后也不打算组织发行团队,而是与全中国最好的出版社合作,授权给发行方独家做成成品。

后期发展好了之后就涉及到了融资问题。融资就像找老婆,女朋友可以怎么漂亮怎么找,但是找老婆肯定不是最漂亮的,而是最适合的。尤其对于文化企业,因为文化企业和别的企业不一样,会在运营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要寻找更能理解和帮助文化企业的“钱”。同时在任何行情下保持清醒,清醒地认识自己公司的估值,估值高一点没关系,但高太多会把自己害死。

文化公司,人就是一切,文化公司就是靠人才的公司,CEO的天花板就是企业的天花板,一个CEO的文化就是一个创业公司或者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文化。腾讯、百度、新浪都是CEO文化。CEO就是最重要的猎头,当创业公司的CEO就跟打高尔夫一样,什么杆都得会。

有人认为CEO最重要的是两件事,找钱和招人。以前不以为然,但现在慢慢觉得优秀的企业就是在思路确定之后找人和找钱,钱是公司的氧气,人就是所有业务的推动,找人是一个CEO在这个公司里,所做的转化率、效率最高的事。

人才永远是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好在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触文化产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还是要多用年轻人。

在寻找人才方面,最有效的是在合作过的人中寻找,合作过的是成功率最高的,因为磨合过; 其次是精准投递,有些人想的特别明白,他在同类型公司提升不了,下一份工作也有确定定位,想去的公司;推荐和新型招聘渠道也是优秀的选择方式,因为传统的渠道、猎头推荐的方式往往会美化个人的实际情况,经过背景调查之后,百分之七八十都不属实。

IP公司需要永远不断否定自己才能成长。我每天都会想,有没有新的渠道是我可以进入的,有没有哪些渠道已经不行了,新的渠道适应什么样的公司。每天是不断反思,不断成长过程。

我觉得终极的造物实际上是做一个公司的运营体系和方式、方法。这是能让公司不断成功的重要因素。乔布斯去世的那天,并不代表苹果真的要完了,我觉得起码在十年之内,苹果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乔布斯建立了产品更新的模式,苹果整个团队运营体系是最好的。美国人写独立宣言、宪法的时候,是想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能让美国在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愈发强大。所以,终极的造物实际是做一个公司运营体系。

有句话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开始做IP运营的时候,一无所有,没有能力,没有渠道,也没有经验,没有钱,什么都没有。经过12年的磨炼,处理了各种问题之后,现在才觉得刚上路。如果没有梦想,根本不会有这些经历。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