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新闻

内斗三个月,野心与利益大碰撞:还原Uber“政变”背后的人性博弈


寻找大买家

这出闹剧的高潮部分,则是赤裸裸的利益分配。

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外部想要买入Uber的机构投资者很多,关键是看董事会愿意投票通过哪种方案。”

内斗三个月,野心与利益大碰撞:还原Uber“政变”背后的人性博弈

Benchmark将卡兰尼克驱逐出公司以后,缘何还要起诉他以赶尽杀绝?一位硅谷投资人分析称:“如果Uber上不了市,Benchmark宁愿通过起诉闹掰掉,只要能把股票打个7折到8折卖了,他也在所不惜。”

曾有人算了一笔账:按80亿美元的现有价值计算,即使只有30%的分红给到合伙人,那也是24亿美元,6个合伙人每个人分4亿美元。而初始投资只有2700万美元。

一位与Uber董事会对抗双方都关系密切的人士分析:“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名声已经不重要了。Benchmark怎么做也不会赔,这些投资人干完了这笔,可以退休不干了。如果不闹掰,怎么可能全部退掉呢?”

这与一家硅谷对冲基金的投资人观点相左:“Benchmark代表了正确的价值观,恰恰体现了投资人不再以利益为先,优先看人品,这是硅谷精神的升华。如果Benchmark在起诉之前将股票卖出,才是不光彩的行为。”

根据外媒的报道,7月中旬,Benchmark两个合伙人飞往爱达荷州与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私下会面,试图让软银从Uber当前投资方手中收购股份。其方案是:软银以400亿美元至4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部分Uber 的老股,并以700亿美元的最新估值对Uber投资10亿美元,并获得董事会席位。

Benchmark尽快出手股份之心昭然若揭。但它对买家有着苛刻的要求,此时这场利益变现已经成为Benchmark与卡兰尼克的一种较劲。除了价格,大买家对卡兰尼克的态度,所支持的CEO人选能否彻底阻止卡兰尼克的回归都成为考虑因素。

另一个加入战争的人是Uber早期投资人谢尔文·皮谢瓦,他公开发表请愿书要求Benchmark放弃Uber董事会地位。他是卡兰尼克的好友,一个聪明滑头的波斯商人。硅谷风投圈认为,这次皮谢瓦站出来,很大的原因是为自己制造行业内的名声。

在系列闹剧之后, Uber董事会内还提出另外两种投资方案,并将根据这三种方案进行投票:方案二是皮谢瓦提出的投资方案,以他为首的财团计划从Uber当前的股东处按现有估值收购股份;方案三是由Dragoneer投资集团牵头的财团,从Uber当前股东处收购,但价格低于现有估值。

不难发现,这三种方案中有两种方案的股票购入价格低于Uber现有估值,只有皮谢瓦的方法按现有估值计算,但估值并未提高。此前,华尔街四家共同基金还将Uber的股票价格下调了15%。

在风险投资界,当新一轮投资低于前一轮融资,这种情况被称为“流血融资”(down-round)。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世豪分析称:“一定会有些down-round,买些便宜的老股,新股跟现在价格差不多,最后真实价格平均下来肯定比现有价格便宜,但是纸上不会这么说。这轮流血融资对Uber影响不大。”

元生资本合伙人徐皞称:“这么大的收购量如果发新股会大量稀释现有投资者的股份,大部分人都不愿意。一般投资者站在Benchmark的位置上,都会愿意给个折扣至少卖掉一半的股份,金额太小了不会有人买。”

这三种方案的另一个斗争焦点在CEO的人选上。以Benchmark为首的人支持慧与CEO惠特曼(Meg Whitman),其强势的管理风格不能容忍卡兰尼克的回归。而卡兰尼克及其盟友推选GE董事长伊梅尔特(Jeff Immelt),希望未来可能帮助卡兰尼克回归。

分析人士称:“从Benchmark找惠特曼你就可以看出它根本就没有真心想让Uber长远发展,能上市退出就行。惠特曼能够完成的使命是3年-5年将Uber带上市,但是她怎么会让公司更好呢,她做eBay把中国市场都弄丢了。而伊梅尔特是传统行业的,Uber不适合由传统行业的人带领。”

赫芬顿是卡兰尼克在这场内斗中最忠实的盟友,在多次危机关头扮演着Uber的发言人与临时CEO角色。Benchmark多次要求将她从董事会中移除。

然而在CEO人选问题上,她却站出来支持惠特曼,而卡兰尼克的反对派却站出来支持伊梅尔特。在长达三个月的CEO人选问题上,原本已经四分五裂的董事会进一步互相怀疑,一场利益与控制权的争夺战让双方陷入僵局。

这场董事会投票原本应该在8月25日出结果,与其说周末讨论了两天,不如说混乱的双方僵持不下。据说惠特曼27日投票时提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让董事会难以接受甚至有些反感,反而推动了董事们当日下午达成一致。最终,原在线旅游公司Expedia前任CEO达拉全票胜出。

艺龙前任COO、现麦淘亲子游CEO谢震认为达拉精力充沛、彬彬有礼,人非常好,与卡兰尼克看起来正好是两个极端,Uber现在正需要他这种能开快车又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带领。

内忧外患

受负面消息影响,Uber的经营方面也内忧外患。

美国、印度、东南亚市场是Uber重点拓展的三大市场。在Uber深陷系列丑闻危机时,美国最大竞争对手Lyft正在全面赶超,海外市场被滴滴驱逐。

内斗三个月,野心与利益大碰撞:还原Uber“政变”背后的人性博弈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econd Measure最新统计,Uber在美国的年增长率在5月底放缓至40%,低于去年同期的55%。Uber的美国市场份额也下降了,从1月初的84%下降到5月底的77%。与此相反,Lyft市场份额从2月中旬的21.2%上升到24.7%。

从去年开始Lyft的市场份额在旧金山已经达到40%,奥斯汀达50%。Lyft创始人约翰·默奇多次在采访中提到今年将在美国市场超越Uber。

内斗三个月,野心与利益大碰撞:还原Uber“政变”背后的人性博弈

司机王勇加入Uber已经有两年多了,享受过曾经Uber最风光的时候。他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从三个月前开始,Uber乘客正在变少,而Lyft的乘客正在变多,上一次Lyft顾客明显增长是在Trump上台后删除Uber事件发生的时候,6月是Uber乘客数量第二轮大滑坡。

在Uber司机群里,一条讨论引发很多共鸣:以前司机们接单距离近,往往会接到2英里以内的订单,接人时间不到10分钟;现在订单需要空驶10英里-20英里,时间也大大增长。这是Uber司机们这三个月内感受到的最明显的变化。

在卡兰尼克下台以后,Uber内部组成了一个14人的临时决策委员会,并出台了“180天运动”,旨在提高司机的福利。在此项举措中,Uber推出了小费功能,并让司机可在后台选择接送类型,如外卖、高端车还是拼车,以前司机一天中可以匹配两个自定义目的地的行程,现在Uber司机可以在一天中匹配六次目的地行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