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技

请善待人工智能,它们不过是人类的工具罢了


请善待人工智能,它们不过是人类的工具罢了

我们习惯于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但慢慢我们发现一些事物正在引发巨大变革。比如,我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已经达100年之久,手机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互联网出现十年后,才实现了通过网页浏览器进行数字化教育,娱乐以及购物;直到Jeff Bezos开发明“the cloud”,我们才可以通过实物图,纸质文档,CD-ROM以及拇指碟记录我们的生活。

如今,当技术智能促进人类的创造力时,新行为和能力也将随之出现。

当然,每个新想法的出现总会有一群人对之进行诋毁。比如曾经有人说手机致癌,又或者那个Big Brother(诞生于荷兰且红遍全球的社会实验类真人秀节目《老大哥》)节目将会在线监视你的一举一动。由此,我们需要理性的认识“革新”,因为诋毁者通常是那些会因为革新造成巨大损失的人。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就是特斯拉证明技术途径和已存在可行市场前,Big Oil和Big Auto竭力阻止电动汽车的进展。

人工智能将是下一个争论的话题。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帮助单身人士找到伴侣,可以进行交通导航以及疾病诊断。不过将来的某天,这个世界会被Terminator统治吗?人类会变得像WALL-E一样懒惰无能吗?人类会变成The Matrix的奴隶吗?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人工智能的真相,破除“末日终结”的谣言。

“智能”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不论是人工或非人工智能,我们都必须谨慎待之,对于种种改革也必须谨慎待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在发明了具有破坏力的炸药之后便意识到这点,然后创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诺贝尔奖”来授予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如今世界面临的难题是饥荒,恐怖活动以及疾病,其实我们很难说人工智能会使世界变得更糟。具体来说,如果机器能够比人类看得更清楚,反应更敏捷以及获取更多信息,我不认为由机器来代替人类开车是件糟糕的事。我们的退休金账户绝大多数是由机器来监管。计算机辅助的手术具有康复速度快以及手术成功率高的优点。

人机共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应用程序中,当机器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需要利用超出人类能力的工具时就需要人机共生。这只不过是人类能力的扩展,就像棍棒,火和轮子一样。

新的人工智能工具(和机器人)可以更为精确的拓展我们的能力,Masahiro Mori在将近50年前就意识到,以任何方式对人类本身进行模拟的工具都可能招致仇恨。以下是最近出现的一些例子:

在聊天机器人 Tay 被训练成发布仇恨言论的聊天机器人之后,微软的研究副总裁彼得·李(PeterLee)把责任推给了“恶意”进行互动的网友。

HitchBOT 被认为是一项社会实验,旨在观察人类如何跟一个友好的搭便车机器人进行互动。去年夏天,在其开始跨越美国的旅程不久之后,HitchBOT 就遭人“斩首”。

在苹果推出 Siri 的6年之后,这个智能个人助理仍然让人感到恼火,原因正是它有时候表现得不像人类,让人有的时候会有各种不安的情绪出现。

人们并不完全是对机器发怒,而是人工智能让一些人感到沮丧、焦虑或者敌意。

我们如何看待从事工作的人工智能,很多老想法会觉得让人工智能工作后,人类会被取代。1934年,Upton Sinclair写道:“如果人们的生计依赖于老的想法,那么他们就无法理解新的思路。”

对于如今的白领工作者来说,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就是那样的新思路。当自动化取代了日常的重复性劳动,我们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技术。但新出现的大数据应用更像是我们的智能同事,而不是一台传真机。再一次,人们在恐惧未知事物跟抬脚向前走之间面临着抉择。

现在如何选择,答案显而易见。对我们来说,人工智能是一个更好的竞争对手,还是一个聪明的新员工,抑或会造成一轮给毫无准备知识工作者带来灾难的经济衰退,这跟人工智能所扮演的角色没有关系。那些能够学习新理念并擅于自己工作的人终会脱颖而出,一如既往地获得成功。这在于价值的创造,而不是权益,机器不会取代人类对商业或利润或增长的需要。